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要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

有学者要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A. 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

B. 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

C. 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 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改造的意义,题眼是“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根据材料“私人资本的消亡”,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私人资本所有到国家集体所有的历史变革,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进行的,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9年5—9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恢复农民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

A. 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并恢复发展私营经济

C. 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 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

 

查看答案

下表为新中国1957-1961年从业人员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

从业人员(万人)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1957年

23771

81.23%

9.0

1958年

26660

58.23%

26.60%

1959年

26173

62.17%

20.64%

1960年

25880

65.75%

15.89%

1961年

25590

77.17%

11.16%

 

 

A. 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 中国人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 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持续下降

D. 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查看答案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依靠多种手段综合调控。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该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

A. 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B. 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

C. 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

D. 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

 

查看答案

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

A. 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 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

C. 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D. 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 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C. 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