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粵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原因:战乱;人地矛盾;经济重心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 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 (2)1978-1983年:人口流动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1987年后:人口流动猛增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 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 【解析】(1)本题依据材料一“五胡乱华影响……唐末的黄巢之乱……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战乱、人地矛盾、经济重心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等方面概括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再据材料一“清朝咸丰(1851-18 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等方面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2)本题据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并依据所学知识即可从1978-1983年、1987年后、90年代后等阶段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再从流动的时期、流动方式、流动原因、流动规模、流动地区、流动人口结构等方面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相关记载,1986年,随着棉花产业的兴起,某地区扩大了棉花及与棉花接茬连作的作物面积,减少水稻种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棉花市场疲软,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其他经济作物相应的得到增加。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

B. 市场经济下,农民疲于应付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D. 农业种植须加强市场指导。

 

查看答案

1907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了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巡抚声名狼藉,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 清末革命得到舆论支持

B. 清末时民权意识逐渐觉醒

C. 巡抚徇私枉法不得人心

D. 革命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

 

查看答案

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A.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 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 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查看答案

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

A. 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 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 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 中山装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服装

 

查看答案

1953~1957年间我国工业与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统计

工业投资金额

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数

行业

比例(%)

投资主体

比例(%)

金额(亿元)

重工业

85

中央

81.8

481.15

轻工业

15

地方

18.2

107.32

 

上表反映了新中国

A. 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 工业体系的构建模式

C.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地方经济发展的困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