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该和约有利于苏俄 A. 清除国内反动...

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该和约有利于苏俄

A. 清除国内反动势力

B. 恢复国民经济

C. 向社会主义过渡

D. 巩固新生政权

 

D 【解析】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故答案为D项。苏俄通过三年国内战争清除国内反动势力,排除A项;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

A. 市易法

B. 免役法

C. 均输法

D. 青苗法

 

查看答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代中国,一个独裁者靠自己个人是无法控制整个社会的,他必须依靠能够忠于自己的人去管理社会,这些打着独裁者招牌的管理者又是他们所辖部门的小独裁者。由于他们并不都是真正发自内心忠于独裁者,他们一边为独裁者效力,一边谋取自己合法或非法的利益;一旦独裁者失去控制,小独裁者们便成为互不相让的分裂割据的主要力量,从而演变成地方割据。

—-摘编自赵学聪《中国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演变》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贪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查看答案

(题文)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坊市制度崩溃

C. 土地政策调整

D. 政府管理失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