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杭州府 | 湖州府 | 嘉兴府 |
田减少量 | 31顷 | 79顷 | 1354顷 |
地增加量 | 184顷 | 28顷 | 1560顷 |
A. 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C. 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 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B.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C.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D.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 人口众多 B. 市民殷富 C. 商业繁荣 D. 雇佣关系出现
下表是唐朝前期主要贡丝织品的州在全国各道的比例情况。
地区 | 河南道 | 河北道 | 剑南道 | 山南道 | 江南道 |
比重 | 30.21% | 25.73% | 14.55% | 14,23% | 9.04% |
表中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A. 北方丝织业较为发达 B. 四川丝织业发展迅速
C. 棉纺织业的地位下降 D. 南北方经济差距加大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
A. 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
B.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
C. 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
D. 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精耕细作的重要
D. 生产效率的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