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到 :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领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是:
A. “百家争鸣”时儒学广泛传播 B. 西汉对儒学加以推广,并成为文化的主旋律
C. 宋明理学对儒学发展 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出现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① 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 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 原先地位低下的“士”崛起
C. 墨家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 “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伴随着明治初期“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和扩军备战,日本在与欧美列强修好的同时,以武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亚太地区扩张的对外政策已经比较明朗。而这样的政策,矛头最终指向中国。1887年,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征讨清国方略》,其中提到:“自明治维新之初,常研究进取方略,先讨台湾,干涉朝鲜,处分琉球,以此断然决心同清国交战。此国是实应继续执行。”这就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国策,进行了最好的表述。
材料二甲午战争前约20年间,中日间的外交交涉一直围绕日本所挑起的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及要求修改条约这三大要点。基本上处于日本主导、中国应对的模式。日本选择与中国立约,绝非出于两国古代的友好历史,而是将中国这一东亚传统秩序的盟主,拉入以国际法为解释框架的近代外交体系中,以便实现瓦解原有秩序、进行对外扩张的目的。而清政府幻想一味忍让,单靠派遣驻外使团这一近代外交模式进行外交交涉,即可换来万年太平,维持原有的“华夷秩序”。“华夷秩序”属于东亚传统秩序,其存在的合法性本非近代外交理论所能轻易解释。这也难怪中方在向日本说明中国与琉球、朝鲜的宗藩关系时,只能以自古如此、“众所共晓”(黎庶昌语)来解释。
——据谭皓《重审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矛盾的体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日关系上为什么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及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