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法学家开始直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种属”理论:要充分了解某个事物,就要去分析它所从属的体系。他们据此将市民法的18卷系统地分类并定义为“继承法”“人法”“物法”和“债法”四个属概念。这一现象说明
A. 罗马法体系将物权与人权相提并论
B. 希腊辩证法推动了罗马法的体系化
C. 《民法大全》追求对事物的精准定义
D. 法学家的钻研导致罗马法长盛不衰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信仰即可得救”
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 “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梭伦废除了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这些措施
A. 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
B.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走向顶峰
C. 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
D. 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
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规定
A.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 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C. 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D. 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指导思想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改革计划体制有了更明确的思路,要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决定
A. 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内共识
B. 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
C. 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