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罗马人通过法律创造了个人的权利,而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些权利。中世纪以后的所有政治体制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
A. 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
B. 绘制了西方政体蓝图
C. 遵循契约精神的规则
D. 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邓小平高度赞赏并肯定了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是新话”。这里的“新话”主要指中央较好地诠释了
A. 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B. 市场经济如何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C. 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如何协调
D. 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关系
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在多处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打击,最终来犯之敌狼狈逃窜,日寇重新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 全面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守态势
B.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 提升了国人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
D.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龚自珍和魏源重视时势变易,形成了今文经学历史观,康有为吸收并予以继承。康有为依据“公羊三世说”。将“据乱世”和“升平世”称为小康,而“太平世”则为大同。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由此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
A. 深受儒家循环史观影响
B. 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
C. 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D. 包含了天命史观的思想
《申报》主笔1876年在文章中描述,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买外国织布机器并仿照其技术织洋布,利润与市场一定会很好,但是回应者寥寥;但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B. 工业文明的优势被广泛认同
C. 政府大力鼓励创办实业
D.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明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情况比较寻常,商人在知识分子的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对这种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 知识分子与商人群体由对立走向合流
B. 知识分子与商人都要“正心诚意”
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D. 商人的地位超越了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