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
A. 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B. 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C. 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D. 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
A. 重农抑商
B. 农商并重
C. 重视商业
D. 重义轻利
有学者认为,魏晋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从根本上反映了他全部哲学思想的内涵,不仅有出于现实关怀而对现实不公所做的批判,更充满了对于真实自然、自由人生、最终归于对“任自然”的理想境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嵇康完全抛弃了儒家的教条
B. 这是他面对现实矛盾而做出的选择
C. 充分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D. 表明道家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有学者指出:“个体家庭是宗族组织的基本单位,土地公有制是宗族组织的经济基础,宗族组织是家长制家庭的次生形态。”这表明
A. 宗法制是先秦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B. 家国观念出现有利于巩固宗族组织
C. 先秦时期政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D. 宗族组织是特定政治和经济的产物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年,梁漱溟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说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所以“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中国革命只有外来原因没有内在原因”。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以后又扩大到菏泽等三个专区。“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学校是乡和村级的行政实体),大多数校长校董由当地豪绅担任;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实际上是建立豪绅掌握的地方武装;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
——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特点并予以简评。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事实上,曾推动埃及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和平协议的美国总统卡特,早在多年前就在《牢墙内的巴勒斯坦》一书中明确表达了对巴以冲突悲剧的无奈:“中东地区的仇恨和互不信任根深蒂固,各方自尊心非常强烈,谁也不会贸然提出申请或者作出让步,原因是主动一方最终会被拒绝。”“今天的阿拉伯人、犹太人和基督徒内流动着的仍是上帝选民之父的血液,为了争夺这位中东尊崇的族长的嫡系地位,各方不惜血溅圣地。迄今牺牲生命不计其数。地上的血仍向耶和华(即所谓上帝)哀告一苦苦渴求着和平。”
——据刘中民《巴以冲突无法调和的根源在于文明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巴以冲突中的大国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对巴以冲突的悲剧予以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