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的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3)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4)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

 

(1)过程特点: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不断南迁。 原因: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②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③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 (3)主观动机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 (4)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解析】(1)理解材料中的信息即可“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 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从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地理位置不断向南,原因的分析结合课本的知识予以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根据课本即可做出。 (3)主观动机结合维护统治角度回答;客观从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角度回答。 (4)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的汉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中谈到的核心是落后的民族终究会被先进民族文明所以吸引和同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A. 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B. 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C. 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D. 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查看答案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严重

B. 改革了封建政治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查看答案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 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 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 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 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查看答案

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A. “殖产兴业”政策

B. 废除了旧体制

C. “文明开化”政策

D. 进行军事改革

 

查看答案

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 农民无偿获得土地

C. 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D. 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