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中古阳洞里早期的佛龛造像多有戴风帽、身穿夹领小袖短袄、脚着浑筒靴的形象,而后期佛龛造像已改穿传统服饰 褒衣博带(儒生装束)。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传统服饰适合塑像 B. 佛教文化多姿多彩
C. 北方政治局面稳定 D. 少数民族汉化趋势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甲骨文及周代的金文中画人坐形,则席地,乃殷、周同俗。兵器戈、矛、弓、矢、刀等,甲骨文与周代金文无殊。殷、周同用贝为货币,“贝”字常见于甲骨文及周代金文中。这表明
A. 商周的风俗完全一致 B. 甲骨文是古老的成熟文字
C. 文化的发展有其渊源 D. 周代的文化水平高于商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戊戌变法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族,其工业化并非由政府刻意追求的事先规划的结果,而是一种源于民间私人资本“对财富的追求”和“贪欲”的结果,英国人是到了工业革命已成气候并大大改变了国家面貌时才有发现。
材料二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始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了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材料三1901年八藩钢铁厂(私人企业)钢、铁产量分别占日本钢、铁产量的82%和53%
材料四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以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日本工业化起步的主要不同之处。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日本经济的什么状况?
(3)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的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3)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4)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
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A. 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B. 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C. 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D. 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