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②④①
D. ②③①④
1992年是中国改革标志性分水岭。有人认为“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看法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 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1988年7月,中国物价上升19.3%,有人一下子买200公斤食盐,500盒火柴,许多商店被抢购一空,有发生挤兑的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柜台被愤怒的群众推倒。这些现象说明
A. 政府应该掌握商品的定价权
B. 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与艰难
C. 人们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波动
D. 物资缺乏导致了市场的恐慌
1984年,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阶段: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些变化反映的木质问题是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D. 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