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 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 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A.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 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 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 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C.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
A. 曾国藩守旧亦维新
B. 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 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
D. 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 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B.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C.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这说明雍正时期
A. 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 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 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D.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