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描述:“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梭伦十年不回的主要原因是他
A. 认为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想漫游外国考察政治
C. 对雅典社会已彻底失望
D. 无法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梭伦在改革中提倡公民后代学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邦技术人员迁居雅典的直接目的是
A. 促进雅典手工业的发展
B. 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C. 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D. 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问题
有人认为,梭伦通过改革,创立了“财权政治”。下列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A. 建立“四百人会议”
B. 提倡学习手工技艺
C. 按收入多寡划分等级
D. 颁布“解负令”
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设立“四百人会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中叶,清政府面临向列强赔款的巨大压力,加上海关税收人员与当地官员营私舞弊,国库空虚,国家收入日益减少。外商对清政府不规范的贸易秩序,非常不满。赫德在这种形势下,在清政府总理衙门授予他必要的权力后,在其它通商口岸设立由外国税务司管理的新型海关。赫德任总税务司期间,突出做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事务:一是有效保证了洋务企业的经费供给;二是主办同文馆;三是创办邮政;四是成立海务部门。在对付中国国内农民起义运动时,他充当曾国藩的政治顾问,为绞杀太平天国革命出谋划策。清政府先后授予赫德“按察使”、“布政司”衔,并赏“花翎双龙二等第一宝星”、“三代一品封典”、“太子少保”等,英国政府也由于赫德维护了其在华侵占的利益而授于他男爵爵位。
——摘编自周熊《赫德与中国海关关系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的举措。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61年8月,民主德国约有260万人流入联邦德国,其中大多是专业人员和熟练工人。有一种说法指出,西德政府特别是美国肯尼迪政府担心,东德公民的“逃亡潮”会促发东德境内发生骚乱,打破东西方之间的平衡格局,苏联集团有可能把冷战变成热战。柏林墙符合美苏双方战略需要,却堵塞了德意志民族统一之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1989年出现的大量民主德国居民出走联邦德国,从而动摇了民主德国的根基。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写道:“(东德领导人)乌布里希请求我们支援劳动力。当然,我们应当给予帮助,但只能是一些辅助工,我们自己也很缺少熟练工人。”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柏林墙的立场可以解释为:如果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离开来,东德的制度在“两种制度的竞赛”中将遭到失败。
——摘编自【德】博韦奇、【俄】菲利托夫《建造柏林墙的决定是如何通过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柏林墙事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