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 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

 

C 【解析】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材料中的“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的,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A项与题意无关;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与题意无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尚贤    B. 以民为本    C. 主权在民    D. 道法自然

 

查看答案

《史记》记载:“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政策实施于下图的

A.

B.

C.

D.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北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

材料三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材料四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2)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材料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持何种态度?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