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晚清历史教材举要
类别 | 名称 | 出版简况 |
传统教材 | 《纲答易知录》 | 1711年成书 |
《御批通鉴辑览》 | 1768年成书 | |
传教士 编译教材 | 《外国史略》《美理哥合省国志略》 | 19世纪30年代在海外用汉字印刷,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 |
《万国通鉴》 | 1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印刷 | |
清朝官方 编译教材 | 《俄国史略》《各国史略》 | 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 |
《法国新志》《俄国新志》、 《万国史》《欧罗巴史》 |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组织刊印,1898〜1901年出版 | |
国人 编写教材 | 《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 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
《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 | 1904〜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 |
《中学堂中国历史教科书》 | 1908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 |
——摘编自《晚清历史教科书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晚清历史教材发展的多种趋势,提炼两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一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A. 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 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 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 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下表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
| 1918年 | 1929年 | 1930年 | 1934年 | 1937年 |
集体农庄(单位千个) | 1.6 | 57.0 | 85.9 | 233.3 | 243.7 |
集体化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 | 0.1 | 0.9 | 23.6 | 71.4 | 93.0 |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 不详 | 4.9 | 33.6 | 87.4 | 99.1 |
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 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B.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C. 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 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有学者指出,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其必要性是指
A. 必须走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B. 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 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
D. 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
按规定,“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作为权力机关,可以选举、罢免边区政府主席委员及高等法院院长;制定边区单行法规,批准民、财、教、建、粮食及军事等各项计划;督促、检查边区政府对参议会决议的执行等”。此举主要是为了
A. 探索人民民主专政模式
B. 推翻国民政府独裁统治
C. 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要
D. 巩固边区政府自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