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认为“大臣廉则督抚有所畏惮,督抚清正则属下官吏操守自洁”“廉洁者奖一以劝众,贪婪者惩戒一以儆百”“天下物力有限,当为天下惜之”。他要求九卿“尔等俱为大臣,天下督抚之贤否应于平时留心细访,以备顾问,谁贪谁廉即行公举”。
——摘編自《论清朝康熙帝的廉政观》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熙的廉政观,并指出他的本质意图。
材料二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收钱银,称为火耗。火耗往往成为法外之税,又无监管,腐败丛生。清雍正二年,在全国推行火耗归公制度,规定统一的征收标准(一般10%—15%),作为法定的正税,直接征收到中央。征收的“火耗”银大致有三种去向,一是作为各级官员的养廉银,二是弥补中央至地方的财政亏空;应付各项支出后仍有余钱,即可做第三种用途——各地政府的公用银。
(2)依据材料二,归纳雍正帝推行火耗归公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清朝对监察制度非常重视。在中央设立都察院,该制上袭明朝,依清朝的具体情况略有损益。在地方设总督和巡抚,除掌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外,还有监察之职。其他挂总督、巡抚衔者,循例均兼有都察院右都御使衔或右副都御使衔,对所属地方官不仅有节制权,同时亦有监察之权。
——摘编自《论乾隆时代的廉政建设》
(3)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何启示?
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A. 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B. 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C. 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D. 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201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描绘法治中国新图景。下列观点客观上反映法治内涵的是
A.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B.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C.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D.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
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
A. 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
B. 税收目的是服务皇室经费开支
C. 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D. 税收方式有利于商业贸易活动
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于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制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生,作为借款之抵押品,由此可知。
A. 群众斗争推动了罗马法治的进步
B. 罗马法一度忽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 罗马法继承了希腊的民主精神
D. 罗马法的适用对象包括奴隶在内
公元3世纪,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央认为:“皇帝的任何吩咐都具有法律的效力,因为人民已经把权力转让给皇帝了。”这表明罗马法
A. 崇尚自然法的人权精神 B. 具有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C. 规定皇帝由民众们选出 D. 法律条文都系皇帝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