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说:“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都会是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上述现象反映出
A. 中国各个阶层利益走向趋同
B. 中共敌后抗战策略实施有效
C. 举国一致抗战局面逐渐形成
D. 政府全面抗战路线得以贯彻
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这说明共产国际
A. 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 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
C. 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D. 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 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 使民主共和的政治现念深入人心
C. 促使传统价值观念丧失正统
D. 推翻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权钦定颁行法律,总揽司法,委任审判衙门。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必须在“法律范围”之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权利和自由。这反映了
A. 清末宪政运作之权操诸于皇帝
B. 清政府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
C. 民众的自由权利缺乏有效保障
D. 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时机成熟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余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华克观念正在转变
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