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
A. 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
B. 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
C. 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 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
有学者对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进行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 唤醒国人民族意识
B. 激发国民学史热情
C.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 加强亡国历史宣传
19世纪60年代,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
A. 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B. 造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C.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D.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于是‘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中国古代
A. 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 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 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王安石生时显大,即便罢相及新法停止后,一时也没有受到冲击。死后备极哀荣一直到宋高宗时期,“停宗庙配享,削其王封”。此后很长时间里,王安石受到的评价一路走低。历史上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说明
A. 史料真伪影响对王安石的评价
B. 视角不同导致评价结论差异较大
C. 对王安石的历史评价很难界定
D. 历史评价是受史料丰富程度影响
有学者统计,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的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B. 庄园经济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C.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D.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