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地理大发现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人们带着各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地理大发现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人们带着各自的纪年方式和时间体系参与全球化,对相互交流和沟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为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对历法进行改革,使日期计算恢复正常,也更加精确。格列高利历(即俗称的阳历)逐渐成为一部绝对的天主教历法,但新教国家出于宗教和政治上的原因,长期抵制格列高利历。由于旧历法给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往增添了麻烦,到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基本上采用格列高利历.19世纪末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且通行于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欧洲殖民地。

1884年,由英美两国主导的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成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日”,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欧洲国家和北美地区到20世纪上半期都已接受时区体系,同时很多“地方性”的时间体系和规则也依然盛行。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在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形势之下,旧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以皇帝年号纪年体系为表征的时间观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将其视为国家创制的重要方面,以维护当下的政治权威。刘师培提出黄帝纪年之后,革命党人群起响应,以图将清统治者与华夏民族区分开来。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新建的民国政府还通过对各种新式节日的庆祝,来显现现实政治权威,在民国时期,改换阳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政府改换阳历的努力遭遇极大挑战。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时间体系标准化进程的特点及其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纪年变革的背景和影响。

 

(1)参考答案: 特点:进程曲折、漫长;早期进程与宗教联系较密切;由欧洲、美洲向世界扩展;英美大国主导;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 推动因素: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或者科技进步);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革新;世界市场的扩大(世界联系的加强或者全球化);基督教文明的扩张。 (2)参考答案: 背景:列强加紧侵华;政治变革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影响: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促进了人们的思 想解放: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给当时民众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 【解析】(1)特点:根据“19世纪末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逐渐成为一部绝对的天主教历法,但新教国家出于宗教和政治上的原因,长期抵制格列高利历”“到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基本上采用格列高利历.19世纪末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且通行于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欧洲殖民地”“由英美两国主导”“很多‘地方性’的时间体系和规则也依然盛行”概括出特点;推动因素:根据材料“地理大发现时代”“由于旧历法给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往增添了麻烦,到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基本上采用格列高利历”,联系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知识分析。 (2)背景:根据“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将其视为国家创制的重要方面,以维护当下的政治权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概括得出;影响:结合清末民初纪年变革的背景分析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改换阳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得出:给当时民众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这种西方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这种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这种西方文学”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动荡、黑暗、不平等的现实与原先的设想差距太大

B. 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人们对现实极为不满

C. 殖民压迫与封建压迫沉重,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 两次世界大战和严重的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精神危机

 

查看答案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B. 导致英美两国走向衰落

C. 对各国都是机遇与挑战

D.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查看答案

如表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信息,对该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

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

威尼斯

撒贝里克

《恩耐阿德》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19世纪

德国

朗克

《世界历史》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鸦片战争前后

清朝

林则徐魏源

《四洲志》《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A. 是工业革命在史学上的反映

B. 体现了法西斯日耳曼民族优越论

C. 研究历史视野从孤立分散走向联系整体

D. 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查看答案

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 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C. 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D. 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查看答案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C. 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 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