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
A.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
B. 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C. 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
D. 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国)庄襄王死,政化立为秦王。当是之时,泰地己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暨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 春秋战国已出现
B. 由秦王赢政创立
C. 全面取代分封制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2018年1月5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以家风为主题的季播节目《谢谢了,我的家》,通过家族人物故事传递人间温情,透过家风、家训折射家国情怀,展现家庭、家教、家风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家是每个国人心中的眷恋,这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2年在议会选举前后,宋教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宪政思想,“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他说,国民党的党纲“第一,统一政治,今当谋国家统一,毋使外人讥为十八国。第二,地方自治。第三,种族同化。第四,民生主义。第五,维持国际和平”。在国民党湖北省支部欢迎会上演讲时,更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宪政观:“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选举的竞争,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用不着避甚么嫌疑,讲甚么客气的。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他向上海交通部同仁说明了他执意坚持内阁制的理由:“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他公开表示:“吾人只求制定真正的共和宪法,产出纯粹的政党内阁,此后政治进行,先问诸法,然后问诸人。”
——摘自楚梦《“五权”与“三权
——孙中山与宋教仁的宪政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评论家雷达直言,对中国抗战文学,我们还缺乏客观的认识。既然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文学自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他看来,对于抗战文学,我们一度过于强调政治性和党派分野,有一定的片面性。而相比世界上经典的战争文学作品,我们又妄自菲薄。
《文艺报》原总编辑、评论家范咏戈表示,对于抗战文学而言,无论是以娱乐化的消费经验来处理抗战题材,还是以廉价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去博取读者或观众一时的满足和愉悦,本质上都是在欺骗历史。抗战题材作品要走向经典,作为创作者,首先还是要敬畏历史,从而以严肃的态度,理性的创作,客观的叙述,多元的视角去构建新的抗战故事。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李舫表示,今天我们谈论抗战文学,很重要的是,要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面对抗战遗产。一方面,我们要找到新的历史事实,来匡正历史细节;另一方面,则是要根据新的历史考据,来重新确立正确的历史观。
——摘编自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抗战题材文学刨作研讨会内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讨会上关于抗战文学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研讨会上关于抗战文学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