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挚诚爱国,尽其智能,毕生致力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途民户亦繁,口外货车更源源不绝。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一一詹天佑《修造京张全路办法》
材料二 詹公不是一个圣人,更不是一个超人,祗以其时政府用人不疑,环境配合的好,而又适连用得其人,负责者得运用其智慧与经验,发挥团队精神,为本国工程师争一口气。功成名立,造福国家,自非偶然.
一一高宗鲁、凌鸿勋《詹天佑与中国铁路》
材料三 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对詹天佑敢于负责修建京张路百般诽谤,认为“拒借外债、拒用洋匠,收回权利、自办铁路”的做法,是“狂妄自大”,是“自不量力'。有些人甚至说:“会修铁路通过京张路关沟段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然而詹天佑却说:“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这股干劲,这种精神,是詹天佑先生遗留给我们今天科学技术界的伟大精神遗产。
一一摘编自李四光《纪念詹天佑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詹天佑主张修建京张铁路的理由。
(2)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詹天佑留给了我们哪些精神遗产?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我对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这)是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
——梁启超《孙文的价值》
材料二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
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比较毛泽东与梁启超对孙中山评价的不同点。
(2)据材料二,比较恩格斯和列宁对拿破仑对外战争评价的不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材料二 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敕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
材料三 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
武士阶级的变化是近代日本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行统治的武士阶级在德川时代积累了经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官僚制度,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很有组织能力的人才……武土在日本地位很高,责任重大,但是经济却不是非常富裕,这一点有利于培养武士的使命感和冒险精神……许多下级武士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中,曾经……亲手推翻幕府的中下级武士,面面临着未来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时候,首先革了自己的命——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无奈。武士在明治维新后成为新的“四民”中居皇族、华族之后的士族,并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归于解体……但武士阶级的覆灭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他们并没有被社会彻底淘汰,其中的成员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原有的特长、知识与教养服务于新社会。
——李卓《明治时代日本武士的最后结局》
材料三 在日本的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它既是倒幕的领导者、明治维新后近代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因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步衰落。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武士阶级能够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先革了自己的命”的具体表现,并对“武士阶级的覆灭……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这一结论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
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根据北宋画家郭熙的见解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该认识反映其艺术追求是
A.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 D. 逼真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