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提倡“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即不依傍、不育从。1919年,他进一步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评判的评判”。这反映了他主张
A. 摒弃传统儒家学说
B. 继承发扬经世致用思想
C. 培育独立理性精神
D. 开展平民化的文学革命
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俄国史略》和《各国史略》作为历史教材;1898-1901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则相继组织刊印《法国新志》《俄国新志》《万国史》《欧罗巴史》等作为历史教材。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洋务运动方兴未艾
B.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C. 历史教育的近代化
D. 文化教育奴化严重
19世纪之交,欧洲的机床技师之间曾经广泛存在着雇员一一雇主关系,其成员彼此之间互相传授行业秘密,经验因之不断积累,创造性思想亦由此得到激发。这一现象
A. 说明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
B. 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C.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基础
D. 激发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这说明他
A. 认为中华帝国政治制度无与伦比
B. 借用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自身诉求
C. 肯定宗教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 主张加强东西方无神论比较研究
莎士比亚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其作品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这说明莎士比亚戏剧
A. 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
B.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
C. 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D. 折射出英国富强稳定的社会现实
苏格拉底主张:“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柏拉图认为:“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
A. 崇尚知识美德
B. 重视道德规范
C. 尊崇法律权威
D. 追求政治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