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一个缩影和反映。 根...

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一个缩影和反映。

 

 

根据上图,对比宋元书院的分布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元朝的书院总数比宋朝少(宋代的书院比元代多)。 原因: 两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两宋朝廷重文轻武, 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佛教禅林的影响;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为书院的各种教学活动及研究活动提供了便利;两宋时期封建经济高度发达; 宋朝时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私人书院蓬勃发展填补了官学的空白;儒学家致力于振兴儒学,大力创办书院, 使两宋时期的书院数量众多且多集中在南方。宋元之际, 战争频繁,导致南方的书院锐减。总之,从材料看,元朝的书院总数比宋朝减少。 (答案示例二)元朝时书院出现南学北迁的现象。元代统治者积极推动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努力贯彻"汉化"文教方针,重视儒学,重用儒生;采取尽力保护、积极创办书院的文化政策,使集知识文化、学术思想于一体的书院这一教育机构在元朝得以薪火相传并向北方迅速蔓延 ,加速了元朝文化的儒化。总之,在元朝时书院分布显现出明显的南学北迁现象。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书院和元代书院的分布信息,解题时首先通过阅读图示信息,获取关键信息宋代和元代的书院数量、宋代书院和元代书院的地理分布特点等;其次,依据审题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可概括归纳出观点为“元朝的书院总数比宋朝少”;再次,结合宋代书院发展的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角度)和影响元代书院发展的因素(战争)等方面进行阐述;总之,阐述过程中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另外学生还从“元朝时书院出现南学北迁的现象”方面确立论题,同样阐述过程中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等,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当时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满清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合法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1933~1944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到:“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后国际社会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成立的组织

A. 致力于消灭国际性贫困

B. 权威性和有效性强

C. 促进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D. 坚持非歧视性原则

 

查看答案

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

A. 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B. 体现不同集团妥协

C. 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D.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查看答案

《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以19世纪初英格兰202个选邑为例……选民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选邑多达159个,而这些选邑至少可以选出313名议员,约占英格兰全部489名议员总数的64%。”材料反映了

A.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制度仍存在问题

B. 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治

C. 当时自由主义思想在英国民众中盛行

D. 工业革命影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查看答案

德意志历史上举办过数次宗教改革的百年纪念,受不同的历史处境影响,每次纪念活动的关注焦点与历史解释都有所变化。某年纪念活动关注信仰自由与政治自由的联合,反对奴役、不宽容与迷信,具有民族主义色彩。这一年应是

A. 1617年

B. 1717年

C. 1817年

D. 1917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