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 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 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 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这次税制改革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C. 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D. 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
“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 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B. 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C. 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D. 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有学者认为中国唐代存在一批非洲黑人,理由是唐诗中有大量黑肤“昆仑奴”的描述,比如《昆仑儿》就突出了他们从海上来、黑肤、穿耳、卷发和半裸等特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文学作品很难具有史料价值,不能用唐诗考证昆仑奴的来源地
B.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据此确定昆仑奴一定是非洲黑人
C. 非洲黑人大量被贩卖为奴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据此可排除昆仑奴为非洲黑人
D. 应该先判定该类唐诗的类别,如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则可推论昆仑奴大多为非洲黑人
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 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荀子在《礼论》中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由此可知荀子主张:
A. 人性本恶
B. 礼法合一
C. 出礼入刑
D. 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