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荷兰、英国、甚至法国的贵族决不是轻蔑地看待经商事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荷兰、英国、甚至法国的贵族决不是轻蔑地看待经商事业,他们总是乐于参加任何有可能获利的商业冒险。由于商人和金融家就像参与商业那样加入贵族行列,北方具有大得多的阶级流动性商人一样可以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制度创新理论认为,技术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两大要素。英国在欧洲率先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私人收益率的系统激励机制,使英国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极其迅速地建立一个技术世界。

——摘编自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材料三  有人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如果没有殖民征服和掠夺,就没有今天发达、富裕的欧美资本主义,他们的幸福是建立在野蛮掠夺基础上的。有学者对此观点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二是如果西方的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因此,抢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显然忽视了欧洲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等自身方面的发展。

——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概要指出是哪些因素促进了英国崛起?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1)重视商业的文化氛围;阶级流动性较强,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激励机制;技术的不断革新等等。 (2)示例一:西方的崛起靠的是殖民掠夺。 如英国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有广阔的市场,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展开等等。 殖民掠夺聚集了巨大的财富,加快西欧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例二:西方的发展靠的是内在机制。 如英国激励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内在的动力促进了西欧的快速发展。 或者:西方的崛起是掠夺在前,发展在后;西方的崛起是发展在前,掠夺在后。 【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他们总是乐于参加任何有可能获利的商业冒险”、“商人和金融家就像参与商业那样加入贵族行列”等信息可以得出重视商业的文化氛围;阶级流动性较强,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由材料二中的“技术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两大要素”、“英国在欧洲率先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私人收益率的系统激励机制”等信息可以得出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激励机制;技术的不断革新等等。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材料三中可以得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有学者对此观点坚决予以否定”、“抢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等信息可以得出几个论题:如,西方的崛起靠的是殖民掠夺;西方的发展靠的是内在机制;西方的崛起是掠夺在前,发展在后;西方的崛起是发展在前,掠夺在后;等等。考生只要是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这类城市在北方有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西北有嘉峪关、喀什、伊犁、塔城;西南有云南的河口、思茅,广西的龙州,西藏的亚东、江孜等城市。

——摘编自田兵权《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问题初探》

材料二  有的学者从中国面临20世纪80年代世界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出发,提出只有采取率先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因为内地无论从区位上、与海外的联系上还是从工业基础上、科学技术水平上、劳动者的素质上,都与沿海存在差距。能较快扩大开放,转换机制,吸引海外资金和技术,吸收和借鉴外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率先接收东亚地区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的,还是沿海地区。

——夏禹龙《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选择在沿海地区的原因,并分析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埠通商的区别。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与古代中国农业相比,近代农业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未取得突破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此后,我国政府

A.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B.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C. 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D. 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查看答案

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的四个月中,国家领导人出访总次数为79次,平均每月20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的八个月中,国家领导人出访总次数为252次,平均每月32次。频繁出访的目的

A. 努力扭转被动开放为主动开放

B. 加快融入世贸组织的步伐

C. 服务于改革开放启动大局的需要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1979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油脂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涨幅35%,同时还对粮食和油料超过政府征购部分加价50%。这一举措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打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

C. 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 宣告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