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在设计这个新国家的政治结构时,认为确保政治稳定的平衡状态可直接模拟维持太阳系平衡的自然引力。正如第28任总统威尔逊所说:“美国宪法臣服于牛顿的理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A. 牛顿力学体系是宪法的理论基础 B. 宪法体现了牛顿力学的理性精神
C. 宪法的宗旨是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D. 分权与制衡成为宪法的基本原则
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反映了
A. 经济活动影响着政治地位的变化
B. 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 工业革命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大机器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卢梭与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一样表达了对理性的崇拜,而他的《爱弥尔》体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A. 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B. 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 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 强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的公民大会主要讨论国家安全、对外政策等重大事宜,但其所讨论的议案都是由五百人会议提交的,否则任何公民都会因“违制罪”而被诉之于陪审法庭,因此公民大会只有对议案的讨论和决定权而无提案权。这表明当时的雅典城邦( )
A.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 B. 体现出法律至上的精神
C. 体现了权力分工的原则 D. 防止执政者权力的滥用
(题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他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
A.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确保上海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C. 为中国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和树立国际形象
D. 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
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
A. 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
B. 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
C. 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
D. 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