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用于表达宗族和夷夏之辩,然而作为与英文单词nation的对应概念,大规模、高频率出现是在1895年之后,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这一变化
A. 源于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
B. 表明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
C. 反映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 顺应了当时革命潮流的兴起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 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 B. 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C. 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明朝作为驱逐“外族”而重新恢复的汉族政权,大力扶持儒家学说。清朝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也十分重视。明清统治者对儒学的这一态度主要是为了
A. 继承华夏正统
B. 巩固政权统治
C. 维持儒学地位
D. 弘扬传统文化
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 B.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C.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汉高祖颁布的贱商令中有不准商人衣丝乘马、仕宦为吏的规定;惠帝和吕后时,不再限制商人衣丝乘马;文帝时实行“人粟拜爵”的方法,商人可以出钱买官。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商人的社会地位已显著提高
B. “休养生息”的政策名存实亡
C. 豪强地主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D. 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恢复经济
下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据此可知
项目 | 甲骨文 | 金文 |
时间 | 盘庚迁股至纣辛亡国 | 殷商晚年至战国之末 |
识别字数 | 一千多 | 一两千 |
用途 | 占卜 | 颂扬功烈庆赏,多有子孙永垂后世之意 |
内容 | 农业、畜牧、货币、交通、家族宗法、战争、国家起源、阶级关系、土地制度等 | 祀典、赐命、征伐、契约、铭刻,结尾常见“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 |
篇幅 | 每篇一、二字到一百多字 | 数十字到几百字 |
A. 甲骨文取代金文成为官方文字 B. 文字作为载体具有历史意识
C. 文字的发展体现出学术下移 D. 中华文字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