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开封)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修史事业。当时他所在的史馆,或因政争而动荡,或因庸才充斥、监修弄权而混乱。为保留一代信史,吴兢从武后末期开始私撰国史。他撰的《贞观政要》分专题记述了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状况,有对话、诏诰、奏表,有事件描写,有经验总结,较系统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是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然而,这样一部书仅八万字左右。《旧唐书》称他“叙事简要,人用称之”。吴兢虽然对唐太宗推崇备至,但依然做到了“爱而知其丑”,在书中也如实记录了一些唐太宗的过失和缺点。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很熟悉该书内容,并且十分仰慕“贞观之治”。约在九世纪前后,这部书就传到了日本,对后来日本政局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吴兢修史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兢《贞观政要》的历史地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立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由于主要参战国家在中国都有其势力范围,民国政府担心战事向东方蔓延而自己又无力阻止,8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中立,要求“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但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的行列。按照协约国的要求,中国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向欧洲和中东战线上的协约国部队提供劳工。参战后,英、法等国在中国先后招募了17.5万名劳工。当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中国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对德宣战后,段祺瑞政府以参战为名,筹建“参战军”,其主要经费由日本提供。大战结束后,“参战军”才正式成立,后改名“国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模式开始向新式教育转变。在清末十年(1901-1911年)开启的改良运动中,教育是改革的要政之一,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官员的大力提倡,新式教育迅速发展。1902到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个学制,史称“壬寅——癸卯学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学制系统。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统筹全国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独立和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制。”同时,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进一步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省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创建。据统计,1904年全国仅有新式学堂4222所,而到了1909年,新式学堂数量暴增到52348所。而从学生人数来看,在1905年之前,学生人数不过258873人,而到1912年时,学生人数已跃升到2933387人,增长幅度均在十倍以上。
——摘编自董守义等编著《中国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六七十年代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成果较为匮乏。八九十年代中国又出现研究罗斯福新政的“高潮期”。这些前人文字,虽不无可挑剔之处,但更多的仍是相当具有文献价值之作,其中有的还有相当可贵的学术和思想价值。
——摘编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1624年《专利法》是以中世纪特许制度的产生为其源头的。11世纪以来,国王为增加收入和提高王权,先后将特许制度授权于城市和贸易公司。16世纪,国王近臣纷纷获得了特许专利特权,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和其他商人的利益,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渐趋激烈,该法就是双方相互妥协、折中的产物。它剔除了封建性,灌注了资本主义精神,将专利授予的对象和重心逐渐转向了个体发明人及其技术专利。该法出台后,英国各种新发明不断涌现,并被广泛采用,通过专利技术建造大型工厂也极为普遍。这部专利法被看作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
——摘编自魏建国《论英国1624年〈专利法〉的产生及其意义》
材料二
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建立专利制度的建议,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发展民用企业。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件“钦赐”专利。这些所谓的专利权,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和法规,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申请保护体系,实际上是依靠封建权势,假“泰西通例”之名,行封建式垄断之实。……专利制度在晚清发展非常缓慢。
——摘编自徐海燕《中国近代专利制度萌芽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624年《专利法》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专利制度与近代英国专利制度内涵的不同,并简要分析晚清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缓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