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一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表明
A. 第三世界开始走向终结 B.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C. 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 D. 世界经济一体化被所有国家认可
195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A. 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B. 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
C. 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D.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 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冲击
B.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 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
D. 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
雅典民主城邦的政治精英们在公民大会和法庭上表演时,凭借的主要手段是言辞。言辞在雅典具有很高的地位,这使得与言辞有关的演说术和修辞术在那里极为发达,各种演说和修辞策略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实际的政治表演。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 演说是获得城邦政治权威的唯一途径
B. 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演说术的发展
C. 演说和辩论是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
D. 城邦民主是以表演为主的虚假政治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
A.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 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C. 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
D. 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