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四:对斯大林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④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欧卷》、闻一《俄罗斯通史》等

材料五: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这就形成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

—人民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六: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己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位作者评述历史问题的角度。并归纳两人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2)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3)对材料四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四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您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4)与材料五相比,材料六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哪些发展趋势?

 

(1)角度: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世界联系等)。 同: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 异: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总体上是有益的;材料二认为是有冲突的,而且欧洲人是占支配地位的。 (2)特点: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 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3)赞成观点①:这一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雉题,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或: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等)。 赞成观点②:这一模式使苏联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或排斥市场调节;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 赞成观点③: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赞成观点④:这种模式通过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辟了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计划经济对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一定影响: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4)趋势:由各国以邻为壑、彼此对抗到通过谈判合作成立组织,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可知是全球史观;第二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一和二从世界连为一体角度回答;不同点依据材料一从积极角度思考回答;材料二从有冲突的视角分析作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的具体信息从管理制度以及工人生活状况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近代管理制度以及城市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3)本体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四中观点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然后结合斯大林模式时期的具体措施从积极或者消极的视角分析回答即可。 (4)依据材料六“关贸总协定”比较材料五从转嫁经济危机到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哥伦布认为“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成为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哥伦布这一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B. 《马可·波罗游记》的流行

C. 统治者支持对海外的掠夺

D. 天主教徒对金钱的追求

 

查看答案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材料表明

A.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 蒸汽机是英国人瓦特发明的

C. 工业革命破坏了自然环境

D.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查看答案

汤姆同学惊奇地发现: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荷兰有西兰省(Zealand)美国有新奥尔良(NewOrleans),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解释是

A. 地理形势相同

B. 文化传统相同

C. 关系世代友好

D. 殖民活动影响

 

查看答案

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主要的依据是

A. 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B. 蒸汽机的使用使工业集中生产成为可能

C. 蒸汽机的使用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 D. 蒸汽机的使用使人口向城市集中

 

查看答案

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举例说:“美国西北部的农民其居住地离优良的机械商店也许有几百里之遥,放心使用复杂的机械,因为他们知道,用电报告知机械的号码和所损害的机械上的部件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一件新的机械部件,他自己就能够将它安装上。”这一举例主要是说明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

B. 标准化生产的优越性

C. 火车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

D. 电报方便人们交流联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