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如唐之“丰满华丽”,宋之“理性美”,民国的“中西合璧”,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多姿多彩”。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 “百家争鸣”、商业繁华、政治民主、经济全球化
B. 富强开放、理学盛行、民主共和、经济全球化
C. “百家争鸣”、理学盛行、新思想萌发、百花齐放
D. 富强开放、民族融合、中体西用、百花齐放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A. 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 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 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 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某编剧写了个剧本《乌镇人在上海》,有个片段反映的是1906年的情形,其中明显错误的是
A. 场景1:去上海大清邮政局发信回家报平安
B. 场景2:从乌镇出发乘轮船去上海
C. 场景3:去“又一村”看电影《定军山》
D. 场景4:到上海机场转乘飞机抵达亲戚家
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 “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 “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 “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题文)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而早在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
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A. 报道国内外大事 B. 传播商业信息
C. 宣传政治主张 D. 娱乐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