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题文)现代学者对老子生活的时代有不同主张,胡适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早于孔子;钱穆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晚于孔子。下列关于此问题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 此问题只能通过发掘老子的墓葬才能解决
B. 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胡适的观点正确
C. 研究《老子》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推测时代
D. 应该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说明我国古代衣料来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的特点。这能否说明当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已无人身依附关系。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设暑袜店,利用雄厚的资金,购进大量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缝制适宜夏天穿用的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这些暑袜店主直接支配生产,他们的资本也就由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他们本人也变成早期的资本家。那些在自己家里为老板做工的男女居民,就成了雇佣工人。
——《历史必修》
材料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曾展开长期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明清封建专制政权推行的一整套方针政策,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成熟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坚固,自给性比较完整,上层建筑比较强大,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机能,不容易被冲破和瓦解。
——摘编自《历史必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是什么?这种新的经济因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二中哪种看法比较有道理?为什么?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 制瓷业开始兴起 B.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 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