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曾放出了许多离谱的农作物高产“卫星”。其中,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高产7320斤,湖北麻城县建国农业一社早稻亩产36956斤,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中稻亩产130434斤10两4钱,在当时诸多的“卫星”中特别耀眼,以官方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种媒体曾对之作了大量的报道。引发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思想根源是
A. 1958年总路线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三大改造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下图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 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 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 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题文)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
A. 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 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C. 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 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我国农业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是
A. 土地改革 B.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公私合营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费正清和迈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6~1965)》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效仿苏联”。我国学者武力也指出:“从1953年开始,中国同时走上快速工业化和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以下不可以用来证明该观点的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中国实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C. 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题文)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 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
B. 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
C. 已经引发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
D. “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