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

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C 【解析】 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中,桑田三亩,其余经营麦豆竹果鱼,即农林牧副渔都有所经营,由此除了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缴纳赋税、养老和教育外,还可以购买田地,这体现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精耕细作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小农经济,不是规模化发展,故B项错误;自给自足不符合“还可买田数亩”的信息,故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俱存,何以稽考。”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

A. 传承文化

B. 提高修养

C. 服务统治

D. 总结历史

 

查看答案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班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查看答案

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 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 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C. 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 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3)分析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及其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