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A. 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了充分发展
B. 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C. 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D. 极大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唐初,各州遍置常平仓,以国有钱本贱时收桑、贵时出粜,平抑粮价。唐代宗时,刘晏竭力加以改革完善,“丰则贵籴、歉则贱粜”。刘晏被害后,政府全面实行官销制度。这说明唐朝时期
A. 私商资本增殖困难
B. 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 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据此推断明朝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
A. 有效贯彻海禁政策 B. 打击边疆走私活动
C. 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D.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期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A. 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 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 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 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
C.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 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