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 (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从生产状况、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等方面组织答案,可以答为: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第二小问从工匠与机户的关系入手。可以答为: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可见相同点是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 (3)从生产组织形式角度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 (4)从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回答,由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来看,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时期(1368-1840年)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材料一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二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材料三  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的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1694年,伦敦1286个商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

1720年,英国爆发“蓝海”股票泡沫事件,英国开始完善金融制度,进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金本位制,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结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

1872年,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英镑代表黄金,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发展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的政策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货币走向世界的条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辫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查看答案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 民族融合促进手工业发展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国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交流推动丝绸生产多样化

 

查看答案

(题文)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A. 已具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B.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

C. 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D. 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

 

查看答案

清代前期枫泾镇布局的踹染工匠在货币雇佣关系之外,还在人身上受到“保长、布防、包头管辖”,作坊主对踹染工匠还有一定的超经济强制权利。据此分析当时的枫泾镇

A. 踹染工匠受到残酷剥削

B. 手工业者没有人身自由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 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