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在“一五计划”的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这一分配方式说明我国
A.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左”倾错误滋生
C. 重点推行公私合营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47年社会上流传一首民谣称:“如今什么都值钱,只有法币顶讨厌。一捆一扎又一包, 去买几根棉纱线。”这反映了
A. 法币无法用于购买实物 B. 市场上物品非常缺乏 C. 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 D. 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些书籍。这表明
A. 持久抗战得到国共高层认同
B. 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持久抗战方针
C. 中共率先提出持久抗战战略
D. 国民党重视对持久抗战的理论研究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 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 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 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 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
A.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B. 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
C. 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
清代,广东地区的荔枝产业竞争激烈,强者成为“家有荔校千枝”的大户,而弱者则被排挤以至破产沦为大户的雇工。这说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城扩展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