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史学家茅海建主持的国...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史学家茅海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研究》,该项目利用"张之洞档案"对戊戌变法进行研究,通过全新的材料,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未曾看到的戊戌变法的面相。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康有为变法时,地方大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对此,陈宝箴的后人陈寅恪曾说:“当时之言变法者,盖有不同之二源,未可混一论之也。咸丰之世,先祖亦应进士举,居京师。亲见圆明园干霄之火,痛哭南归。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见义乌朱鼎甫先生一新《无邪堂答问》驳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说,深以为然。据是可知余家之主变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茅海建教授在研究“张之洞与陈宝箴及湖南维新运动”中,对这一问题作了说明。张之洞与陈宝箴之间有长达十余年的交谊,他们在公务中相互配合,是志同道合的僚属和政治盟友,且在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上大体一致。张之洞对《湘学报》及湖南维新运动的干预,陈宝箴都予以支持和配合。两人共同上奏了废八股的科举改制奏折,暗中就有抵制康有为学说之意。陈宝箴上奏要求下旨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自行毁板,并在变法最关键时刻提议召张之洞入京,主持朝政。

—摘编自刘本森:“张之洞档案”揭示戊戌变法的另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宝箴变法主张与康有为变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宝箴、张之洞变法的历史影响。

 

(1)同:这都主张通过变法,实现国家富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救亡的目标。 不同:从实际经验中得知须借重西法改旧法的陈宝箴,与从“今文”、“公羊”中推出“孔子改制”之说的康有为,有着思想渊源的不同。陈宝箴是政府官员,突出实践的可操作性;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理想性突出。 (2)陈宝箴张之洞的改革,突出利用西方文化进行改革,可行性强,尽量避免激化矛盾,推进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张之洞、陈宝箴的变法主张为清末新政继承发展。 【解析】 (1)关于陈宝箴变法主张与康有为变法的异同,首先根据材料找出陈宝箴和康有为各自变法的主张,然后再进行比较。关于相同点,根据材料“康有为变法时,地方大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改革的背景、目的方面概括两者的相同点。关于不同点,根据材料“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等信息可从理论和实践经验,从两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分析不同点即可。 (2)根据材料“变法最关键时刻提议召张之洞入京,主持朝政”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陈宝箴张之洞的改革,突出利用西方文化进行改革,可行性强,尽量避免激化矛盾,推进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张之洞、陈宝箴的变法主张为清末新政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1950年6月

七届三中全会

不要四面出击,国家发展需要一个过渡时期

1957年9月

八届三中全会

重新提阶级矛盾

1977年7月

十届三中全会(九届三中全会则因林彪事件搁浅)

给“四人帮”定性,并确立华国锋的领袖地位,以及决定邓小平的复出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大门打开

1984年10月

十二届三中全会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1988年9月

十三届三中全会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1993 年11月

十四届三中全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1998 年10 月

十五届三中全会

建设新农村

2003年10月

十六届三中全会

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2008年10月

十七届三中全会

会议最大的突破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2013年11月

十八届三中全会

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标志着从1978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

 

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自选三个时间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辫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查看答案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3月22日在白宫签署备忘录,宣布对总值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主要涉及10个高科技领域,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此前美国曾动用过5次301的条款对中国进行所谓“贸易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和清洁能源领域等。上述现象将直接导致

A. 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增加

B. 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

C. 促进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受阻

 

查看答案

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奠定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最后,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

A. 雅尔塔协定

B. 布雷顿森林协定

C. 《罗马条约》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查看答案

“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