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同时,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在个体小农经济中,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雷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简论》

材料二王家范认为,在自然经济中,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是抵消费;中小地主也是“节俭型”消费,大部人的消费水平很低。那幺,是谁支撑起城市商业的繁荣?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怪象……。中国城市是朝廷控制的政治中心,都市为官僚、皇室提供生活、消费和娱乐,农村只起供养作用……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都被消费了,没有剩余财富转化为资本,……这样,商品经济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不能从根本上完成瓦解自然经济的历史使命。

—任世江《商业:城市的繁荣与农民的贵困化》

(1)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2)据材料指出“社会怪象”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

 

(1)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家赋税征收制度的变化;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民市场需求增强。 说明: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是被动的;农民从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维持生计和纳税;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不能截然分开,只起供养作用;商品生产的地位是从属于农业的。 (2)表现:城市商业繁荣,而生产者却很贫困。 原因: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统治者长期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社会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商品经济意识发展;统治者将财富大多用于消费而没有转化为资本。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根据中的“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对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的理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农民从事生产的目的、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的关系以及商品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地位来分析说明。 (2)根据材料中的“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可知“社会怪象”是指城市商业繁荣,而生产者却很贫困。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并结合材料信息,从中国封建社会状况如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长期思想文化专制、社会的传统观念以及材料反映的统治者将财富大多用于消费而没有转化为资本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根据材料三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宋代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期,货币大体因循秦制,仍用黄金和半两钱。黄金在汉代虽作为重要货币使用,但因其制作不易,价格昂贵且数量毕竟有限,政府令民交纳的算赋、口赋、更赋等皆用铜钱计。国家和私人铸钱,二者并存,互为补充。“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道,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汉武帝时,先后进行了5次币制改革,最终由国家垄断铸钱业,禁止私人经营。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是出于敛财和打击商人。

—李恒全《试述汉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

材料二  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区别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374年以前的铜钱时期。第二时期是从1375年至1435年的纸钞时期。发行宝钞之始,即严禁以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到1394年,连铜钱也收缴禁用,宝钞成为唯一的合法流通货币。第三时期是1436年至16世纪20年代的银钱钞三币兼用时期。第四时期……白银正是在纸币崩溃而铜钱功能不足、供应也不足的情况下,上升为主导货币的。比较而言,纸钞附加的政府信用最大,铜钱次之,称量白银则不附加政府信用。而社会的选择是,白银第一,铜钱第二,纸钞不用。因而,明代发生的白银成为主导货币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在经济意义上对政府说“不”的变化,是经济规律瓦解政治强制的变化。

—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货币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朝相比明朝货币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材料主要反映出

A. 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B. 依靠官府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C. 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查看答案

明嘉靖后期,国家出现银荒,隆庆元年(1567),首次颁布《户部库藏钱法》:“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此举说明:

A. 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

B. 明政府法令的目的是限制白银的使用

C. 政府注意规范商业经营形式

D. 政府意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查看答案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朝民间的海外贸易走私情况较为严重

B. 明朝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朝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朝政府倭寇猖獗,故限制与日本的贸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