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四运动
A. 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 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 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D. 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A. 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 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 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 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A. 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 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 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
A. 《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 《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
C. 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
D. 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 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 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 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 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 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