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表明《临时约法》
A. 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
B. 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 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
D. 目的在于维护共和
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
A. 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
B. 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
C. 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
D. 《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度 | 总督 | 巡抚 | ||
满族 | 汉族 | 满族 | 汉族 | |
1837年 | 7 | 3 | 8 | 12 |
1864年 | 3 | 7 | 0 | 15 |
A. 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 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
C.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 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
近代某电文写道:“闻洋人在宁波并无租界,谓之洋人寄居之处,中国官出款为雇巡捕,弹压保护,办法较他口为妥……拟于苏、杭新开等处仿照办理。”此电文最早应写于
A. 19世纪中期
B. 19世纪末期
C. 20世纪初期
D. 20世纪中期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提到:“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这段材料揭示了是
A. 鸦片战争后中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B. 鸦片战争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日减
C. 近代中国最重要历史使命是近代化
D.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题文)据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厦门之战中,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
A. 兵役体制落后
B. 腐败向题较为严重
C. 军备废驰严重
D. 武器装备悬殊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