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市舶初设江苏太仓,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市舶初设江苏太仓,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罢,复设宁波、泉州、广州市舶司(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三大市舶司中,“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1757年,清政府关闭宁波、厦门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据《明史•食货志》《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从事外贸事务的机构的特点。指出材料一中明清王朝奉行的经济政策,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特点:有规定的管理和贸易区域;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巩固统治);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于发展;使中国社会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2)示例一: 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 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 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示例二: 论题: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的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 阐述:基本经济区对历代王朝的统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例如,元明清以来统治者改建大运河,加强漕运和海运,确保对南方的有效控制。 小结:可见,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事关王朝统治的安危。 示例三: 论题:元明清统治者有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阐述: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分离,首都北京的物质供应仰仗南方,耗费巨大。海河流域乃京畿要地,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和南北海运必经之地,还是连接东北、蒙古、西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的地缘优势;把海河流域建立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拱卫京师,维护北部边防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平衡发展。 小结:可见,将海河流域发展为基本经济区是元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而力图实现的战略构想。 示例四: 论题: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影响基本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阐述: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始终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具有必然性;历代王朝都重视基本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战国到秦汉,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历代治理黄河,开凿和改建大运河等举措,都进一步巩固了基本经济区的核心地位。 小结:可见,对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国家基本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考量的因素。 (考生若从次等基本经济区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阐述合理,同等给分)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明朝市舶初设江苏太仓……复设宁波、泉州、广州市舶司(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可知有规定的管理和贸易区域;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政策:根据所学可知是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基本经济区的走向、形成、意义等方面”作答即可。例如论题一,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各个朝代的基本经济区所在位置及其成为基本经济区的原因,证明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确实是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资本论》第1卷

(1)战国、两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如图1、2所示

 

    唐朝长安城                         2 北宋东京城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街,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辑,联翩方栽,钰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上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

材料三王家范认为,在自然经济中,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是低消费;中小地主也是“节俭型”消费,大部分人的消费水平很低。那么,是谁支撑起城市商业的繁荣?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怪象。中国城市是朝廷控制的政治中心,都市为官僚、皇室提供生活、消费和娱乐,农村只起供养作用……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都被消费了,没有剩余财富转化为资本,……这样,商品经济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不能从根本上完成瓦解自然经济的历史使命。

—任世江《商业、城市的繁荣与农民的贫困化》

(3)据材料指出“社会怪象”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何不能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

 

查看答案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C. 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 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C. 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查看答案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 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 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查看答案

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十二年(753年)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北方道

1370569

45.1

北方道

4922183

55.0

南方道

1671302

54.9

南方道

4051451

45.0

 

 

A. 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 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 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