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因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政府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分权制衡原则
B. 总统制原则
C. 共和制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A. 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
B. 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C. 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D. 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对此国际上有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则说:不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世界改变了尼克松”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全面转入战略进攻
B. 欧共体摆脱了美国控制
C.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 世界联合反美斗争影响
台湾歌手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对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A. “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 “相逢”最早应该是在20世纪60年代
C. “太痛”说明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D. “太美”表明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
A. 颁布《共同纲领》
B.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重大方针
C. 制定第一部宪法
D. 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历史研究表明,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比八年抗战”的说法更加科学。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这表明
A.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B. 历史评价随现实需变而不断变化
C. 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D.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认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