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倾,少者三十倾;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倾,少者一倾;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这种均田制度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对地主官僚有利
C. 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某一史料记载:“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 筒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B.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C. 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图表
(1)看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中ADE代表的经济成分及AD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节选)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
1933-1934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围剿”。
1935年,为应对白银大量外流,实行“币制改革”。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2)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有哪些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要实现根本突破的关键。
(3)根据材料四,提取两项有关这两个时期经济领域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材料四: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要先向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物,然后用所带的瓷器,丝绸,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交换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还同当地人分享中国的历法,图书,冠服,乐器,度量衡器,种植技术等。
——据百度百科整理
陛下应该下决心让他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以及他们所有的人,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棉花…
——哥伦布《航海日志》(1492年11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分析两者航行对中西方带来的不同结果。
材料二: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