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是如何修正这一模式的弊端的。
材料二:“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走一场“突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概念之争论体现的是对工业革命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还将延续。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绝不亚于后者。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革命。
——杨宁一《世界近代史的学术动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材料一 宋朝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穆斯林商人和水手成为亚洲诸海中活动的伟大创业者。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因而,宋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要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
材料二 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
——招弗兰克《白银资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如表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年代 | 1978 | 1985 | 1986 | 2007 |
初级产品 | 53.5 | 50.5 | 36.4 | 5.1 |
工业制成品 | 46.5 | 49.5 | 63.6 | 94.9 |
如图示意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单位:百分比)
——表、图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3)指出材料三中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中指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
A. 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B. 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C. 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D. 促进了区域集团化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90年世界出口额从579亿美元增加到33320亿美元,40年中增加了57.6倍,年平均增长10.7%。这主要得益于下列哪个机构
A.
B.
C.
D.
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从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
A. 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B. 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
C.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D. 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某地区一些国家签订了一份合作文件,包含如下主要内容。该文件是
A.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B. 《布雷顿森林协议》
C. 《欧洲联盟条约》
D.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