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昭和研究会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著名的知识分子国策团体。卢沟桥事变后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进入长期化阶段后,昭和研究会认为日本要维护并扩张其在中国的“特殊利益”,因此提出“东亚协同体论”。
“东亚协同体论”预设东西方文明对立的前提,把日本打扮成东方文明的代表,来“帮助”中国摆脱欧美列强的压迫。认为卢沟桥事变是亚洲各国摆脱西方压迫的先声,是日本“帮助”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鼓吹建立“东亚经济协同体”,通过日、“满”、华“三国”在人力、物力、资源、技术等方面分工协作,实现所谓的“共存共荣”。
该论还强调“文化协同”在战争中的作用,一方面要挖掘日本优秀文化,在东亚传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须使中国人认识到中日文化“提携”的意义。昭和研究会认为“文化是根植于我们身体中的文化力,事变(战争)时间越长越显示出其力量”。文化沟通可以促进中日两国的真正“亲善”,比政治、军事、经济更重要。
——摘编自史桂芳《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东亚协同体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提出“东亚协同体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东亚协同体论”的主要观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政府于75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榷盐法,实行官产、官销。安史之乱后,刘晏就任盐铁使,对旧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刘晏在榷盐法中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政府只把住了生产和食盐总批发两个环节,榷税寓于批发价格之中,商人享有充分的销售权。为了调动盐商的活力,刘晏简化对盐商的税收,商人还可纳代钱购盐,他修治河道以便利往来贩运货物,并完全放开盐价,“粜盐商,纵其所之”。
刘晏还严格查禁不法盐商与私盐,创设十三巡院,职掌“捕私盐者”。政府始终保有一部分食盐储备,必要时投放市场以稳定盐价,又在距盐产地较远的江岭一带设立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由此盐商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白居易诗云:“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新唐书·食货志》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伯、百官禄俸皆仰给焉!”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榷盐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榷盐法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其为“田园城市”。霍华德最初打算把他的著作称为《万能钥匙》,即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为此他绘制了一张封面草图(如下),简练地反映了其建立新型城市的主张和抱负。
从“万能钥匙”图中提取体现霍华德建立新型城市主张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当时西方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可提取部分信息,也可提取整体信息,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观点 | 出处 |
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 卢梭《社会契约论》(1762年) |
任何政府形式所能具有的最重要的优点就是促进人民本身的美德和智慧……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代议制政府。 | J.S.密尔《代议制政府》(1861年) |
国家之间政治上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水平。 | 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1968年) |
一切政治制度都是人为的,但只有“现代”政体才可以说是人为了共同过上好日子而有意建立的。 |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1987年) |
材料二
观点 | 出处 |
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 《毛泽东文集》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 《邓小平文选》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学者关于“国家”观念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领导人关于“国家”观念的主张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说明中西“国家”观念蕴含的共同价值。
当代国际关系里正在悄然兴起政治世界和经济法则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即所谓的“社会世界”,如宗教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的精英、各种跨国公司、环保运动以及各种国际非政府组织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B.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 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 国际局势的复杂化
上表反映了苏联1925--1926年合作社组织对各类农户收入的影响。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新经济政策开始向农业集体化过渡
B. 合作化有利于克服个体农业的局限
C. 富裕农户在合作化过程中受益最多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