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认为“经济不景气的问题决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国家干预经济
B. 加强立法监控
C. 坚持自由放任
D. 限制市场调节
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句话说明
A. 经济危机来势凶猛
B. 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 危机蔓延到全世界
D. 危机持续时间长
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述评论反映出
A. 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B. 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C. 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
D. 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据相关记载,1986年,随着棉花产业的兴起,某地区扩大了棉花及与棉花接茬连作的作物面积,减少水稻种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棉花市场疲软,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其他经济作物相应的得到增加。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B. 市场经济下,农民疲于应付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
D. 农业种植须加强市场指导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该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
A. 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B. 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
C. 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
D. 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
1895年前,上海已建立了少数近代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1895年之后,上海就出现了制造企业纷纷开张的局面,工业发展变得生机勃勃。这主要是由于
A. 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
B. 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
C. 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