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逐渐成为国内史学界的共识,凸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下列史料,最能印证它的是
A.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200多人
B. 1931年到1935年,日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
C. 1933年到1937年,中国完成了沿海要塞区的建设
D. 中国迫使美英在1943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题文)1873年6月29日,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觐见清同治帝,未行跪礼。但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这反映了中国
A. 外交礼仪近代化的艰难
B. 传统纲常伦理的崩坏
C. “天朝上国”威仪的稳固
D. 近代条约体系的确立
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A. 《辛丑条约》的签订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 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
如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分布情况
省籍 | 广东 | 广西 | 四川 | 山东 | 江西 | 河北 | 福建 | 湖南 | 江苏 | 浙江 | 贵州 | 八旗 | 湖北 | 台湾 | 安徽 |
人数 | 50 | 1 | 1 | 2 | 3 | 1 | 11 | 8 | 28 | 23 | 4 | 16 | 2 | 1 | 16 |
此表可用于说明晚清
A. 地方政治派系林立
B. 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
C.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D. 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
汉武帝令诸侯王得“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并求属汉郡;又令仕于诸王者地位低于中央所任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禁止士人和诸侯王交游。汉武帝此举旨在
A. 强化地方行政监察
B. 多管齐下维护统一
C. 不拘一格笼络人才
D. 大力限制诸侯权力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