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题文)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扭转对日贸易被动局面
B. 一战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 军阀割据混战殃及对外贸易
D. 政治运动极大影响中日贸易
导致下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 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 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C. 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应该是( )
A.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 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D.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D. 反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A.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B. 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
C. 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
D.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