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教,予以排斥。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 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 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 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唐初市场中货币混乱
B. 唐代钱币私铸之风盛行
C. 唐初开始铸造新钱币
D. 唐代设钱监防止盗铸者
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一变化
A. 使中央权力削弱
B. 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 瓦解了宰相制度
D. 强化了士族的统治
西汉时,粮食产量普遍有所增加。《淮南子》记载汉代一般亩产在四石左右。西汉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重农抑商的实施
C. 耕作技术的提高
D. 水利工程的兴修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 诸侯听命于周天子
B. 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C. 人民受到残酷剥削
D. 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1)据材料,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